发布日期:2024-12-11 22:24 点击次数:101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7255.11万元,占总成交额9.24%,游资资金净流出2332.15万元,占总成交额2.97%,散户资金净流出4922.96万元温州股票配资,占总成交额6.27%。
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731.98万元,占总成交额0.75%,游资资金净流出4557.85万元,占总成交额4.66%,散户资金净流入5289.83万元,占总成交额5.41%。
金融是乡村振兴重要的驱动力。今年,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更加具象化,一幅涉农金融“新图景”跃然眼前。
上海农商银行始于农信。75年来,一代代农信人、农商人肩挎背包、手握算盘、脚踏自行车,穿梭在广袤的乡村与城镇之间,有力践行了“农信精神”“背包精神”和“农商精神”。这些精神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闪耀着鼓舞士气、激励人心的光芒。
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到现代化商业银行,上海农商银行姓农不忘农。近年来,上海农商银行加强顶层设计,优化资源配置,聚焦乡村振兴金融投入,切实加大“三农”领域金融支持力度,打造符合大都市特点的“精品农业”,保持“三农”金融服务区域市场领先地位。
扛起产业振兴大旗 欣欣向荣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
产业兴旺是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的前提。乡村不仅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稀缺资源,更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承载地。如今,上海在持续推进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进程中,这条都市农业发展之路的科技创新“含金量”可谓越来越高。
在上海青浦金泽的大片稻田里,JC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孙菁旌正一步步将农业智慧化发展落于实践中——从农业生产机械化,到农事管理信息化,从推动数字化模型升级,到实现农业智慧化。
孙菁旌身上有很多标签,“赴美留学”“金融精英”“高知女性”等等,而最让她自豪的,则是“跨界新农人”的身份。
讲起创业心路历程,孙菁旌感慨万千,初心是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吃到儿时第一口新米饭的幸福感。但毫无农作经验的她,对于前提需要的投入还是“低估”了。为了保证大米的口感,合作社需要建立恒温仓,让稻谷有一个最佳的保存环境,还需要建设现代化加工场,现碾现配才能保证大米的新鲜度。
首笔启动资金投入后,后续的生产资金从哪里来?没有抵押物、没有漂亮的财务报表,仅有一腔投身农业的热忱和过硬的农业技术,能拿到银行的贷款吗?
在她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向银行开口时,上海农商银行却跨前一步,给了孙菁旌信心与肯定。在深入了解了合作社技术实力和发展预期后,上海农商银行为今粹农业合作社提供了300万元信用贷款,解了资金的燃眉之急。而这一合作经过多年的深入,也在基础贷款上延伸办理了无还本续贷,进一步降低合作社资金成本,提升贷款体验。
与JC合作社一样得到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支持的还有上海HH园艺有限公司。这是一家专业从事蝴蝶兰等高档花卉苗木栽培、种植和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。与传统花卉公司不同,HH园艺拥有专业的研发、培植团队和能力。
随着销路的打开,备货采购以及技术升级的需求都让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。但没有厂房、设备等抵质押物,通过传统方式可获取的信贷资金有限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企业找到了上海农商银行。银行调查后发现,企业拥有多项自主农业知识产权,并持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,这无疑是公司的“无形资产”——植物新品种权与专利权、注册商标权、著作权同属知识产权范畴,可以作为知识产权进行质押,并依法进行转让。
但即便拥有如此科技含金量,涉农知识产权领域也鲜有先例可循。资产评估、质押、处置等方面问题都需要直面,而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业务在目前上海的同业银行中,基本属于空白。
为了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,上海农商银行不断查证相关评估依据,还第一时间联系第三方评估公司,积极协同农业科研院所,用农业专业知识加持,解决植物新品种权的价值评估问题。同时内部开辟审批通道,一事一议,最终以企业自身持有的植物新品种权作为质押,成功为其提供200万元贷款支持,这也成为上海市首例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业务。
这一突破不仅帮助企业迸发生机,更解决了农业“知”产变现的实际问题,让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业务“从零到一”有了行业范本。上海农商银行金融服务都市农业的实例又再下一城。
创新乡村服务模式 生生不息
农村要翻新,模式先创新。
都市新农村是怎样的一幅面貌呢?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值得走一走。
这里是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,有了网红村——吴房村的成功经验,李窑村的乡村规划更加突出其自身特色——打通农、商、文、旅,发展“产、城、乡”三个片区。
李窑村规划建设分为两期,以G1503高速公路南侧“乡”片区为一期建设范围,北侧 “产、城”两个片区为二期建设范围。其中,“乡”片区为此次主要规划建设区域,以农耕文化体验和特色文旅为主,营造乡村理想生活。区域共由前导区、餐饮市集区、文创雅集区、国学教育区、康养民宿区、农业市集区六个部分组成,打造“农业+旅游+文化+电商平台+民宿”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区。
作为李窑村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发运营单位,上海桃源里城镇建设有限公司任务艰巨。装修民宿需要钱、农家乐文娱项目建设需要钱……一面是企业急需资金,村内的乡村振兴项目亟待上马,一面却是很多银行对该运营模式持观望态度,无法判断资金投入后的回收情况,所以迟迟未能对企业进行金融支持。
作为最贴近申城农村的商业银行,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反复走访李窑村,对村里打造的农耕文化+农旅结合产业深入调研,充分认可李窑村乡村振兴的战略意图和运营的思路及模式,大胆突破传统担保方式,以类信用方式向企业进行授信,通过关联企业进行保证担保,企业无需提供任何抵质押物,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因缺少有效抵质押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题。上海农商银行以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李窑村项目建设运营,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尽快上马,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发展添彩。
李窑村是上海农商银行创新乡村服务模式的缩影,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创新远不止此。在过去几年中,该行通过金融赋能支持试行村庄归并,打造融美丽乡村、主题农旅、现代农业、乡居颐养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;基于集体经济组织特点,差异化授信政策,为乡村生态建设发展提供金融支持;加强金融资源倾斜助力整合区内“百村”品牌系列,探路更有效的“国有资产带动集体资产,集体资产带动农民增收”的农村造血帮扶机制;顺应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趋势,创新“积分+金融”模式,赋能乡村治理……从嘉定的联一村到闵行的民建村,从奉贤的西渡街道到青浦的白鹤镇,上海农商银行秉持农信基因,走过一村又一村、一镇又一镇。都市农村每一次旧貌换新颜的背后,都有这个乡村建设最亲密、最值得依靠的伙伴。
打下信用基石 久久为功
农民要变富,信用必先“富”。
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,创新发展先行者,如何提升本地农民收入、实现共同富裕,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上海面前的大课题。
长久以来,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薄弱、信用缺失的问题,导致传统金融服务很难适配农村地区各类金融需求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为破解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困局,上海农商银行主动担当,探索金融助农致富、实现共同富裕的“上海路径”,例如网格化金融服务模式、夯实建户立档基础工作、持续开展信用村镇认定、推进“整村授信”模式等等,全力推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为农民各类融资需求打下信用基石。
近几年,“整村授信”模式已在多个村镇落地,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添砖加瓦。“我们的村屋大多建于20世纪70-80年代,不少农宅都出现漏水、屋顶瓦片掉落等情况。”嘉定区星明村书记助理介绍,星明村作为上海市首批组团式翻建村落,共有131户参与组团式住房更新。“因为缺乏信用支撑,我们向许多银行申贷时都遇到了审批金额过小,无法满足翻修装修资金缺口的问题。”
对此,上海农商银行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整村授信金融解决方案。创新定制“预授信”方案,行政村仅需认定为信用村,村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基础条件就可通过信用方式获贷,享受低利率成本及绿色通道服务。此外,还有线上申请、随借随还、额度可循环等特点,村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有效提升。该方案现已惠及嘉定区安亭镇、金山区廊下镇、松江区叶榭镇等数百户村民。
“上海农商银行、我们村村委和村民三方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,最快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放款,村民们都非常高兴。”据王鹏介绍,有了这种“整村授信”的模式,村民们也都更加愿意翻新房屋,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,也让村子整体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在监管机构及市区各级农委指导下,上海农商银行先后在青浦金泽镇、崇明横沙乡等乡镇揭牌区域内首个“信用镇”“信用乡”,同时在多个重点涉农区试点设立乡村“网格化”金融服务专班,不断探索出适应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,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融支农路径。
普惠金融,一头连接着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“小美好”,另一头连接着乡村全面振兴的“大愿景”。这条支农、惠农、助农的路上,上海农商银行从农信一路走来,一步一个脚印,成为万亿资产规模的上市银行,持续探索一条与超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乡村振兴新路子。
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,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。百姓的确信、小微的底气、三农的图景,上海农商银行用时光镌刻、用真诚书写“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”的新故事。